之前路过一家酱肉店,觉得店门口贴的小广告写得生动有趣,就随手拍下了下来。

“立秋,贴秋膘了,吃猪头,咬猪耳,吃牛肉,啃猪蹄,吃肘子了”

简简单单几个字,你甚至能脑补出店家一边吆喝,一边喜滋滋揭起锅盖的场景。

吃、咬、吃、啃……贴秋膘带来的满足感,或者说秋天“理所应当”吃喝进补带来的满足感,直接被这块儿不起眼的小广告拉满。

果然,秋天还是要收获些什么,哪怕收获的是腰间的肥肉。

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秋收”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一环,泛着香气,洒满喜悦,读起来都是采撷收集的快乐。

正如有个词叫“春华秋实”,春花的缤纷,秋实的丰腴,春夏秋冬四季的一半都与果实的成熟相连——

黑龙江,种植五常大米的水稻田,万亩金黄;

西藏日喀则,成片的青稞已经采收完成,归入谷粒满仓;

▲西藏日喀则的青稞已到收获季节。图/视觉中国

黄河沿岸,小麦们正趁着秋高气爽,接受阳光的干燥;

▲河南周口,农场工人在翻晒小麦。图/视觉中国

江南水乡,“水八鲜”们: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米)、茨菰(慈菇)、荸荠、莼菜、菱,伴着金风成熟,水灵灵、鲜滋滋。

▲采菱角的人。图/星球研究所

也许下一秒,就会被等不及的江南人民凑成秋味十足的“荷塘小炒”。

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沾着泥的土豆,堆成圆滚滚的山;

吉林白城,刚采摘的辣椒,汇成红灿灿的海;

▲吉林白城洮南市,农民们在晾晒刚刚采摘的辣椒。图/星球研究所

湖北宜昌,橙子们还原了苏轼《赠刘景文》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湖北宜昌秭,黄灿灿的橙子。图/星球研究所

甘肃平凉,柿子连成串。江西婺源,柿子又摊成饼。秋实,以不同姿态,诠释丰收的意义。

▲甘肃平凉市泾川县柿子丰收场景。图/视觉中国

▲江西婺源,人们晾晒秋天的物产。图/星球研究所

秋梨清甜,莲子微苦,板栗绵软,鲜柚多汁,山楂酸甜,红枣甘脆,葡萄馥郁,肥蟹、鲈鱼、秋鸭、羊肉……

万物成熟的秋天,除了是农民的收获季,或许也是老饕们最爱的吃货季。

毕竟,秋天收获的滋味实在太过丰富,以至于只需默念几声“秋收、秋收”,心底便泛起了某种开心到微醺的饱足感。

更何况在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任何节气都可以成为吃喝的理由。

恰如酱肉店贴出的那则简单直白的小广告,“立秋,贴秋膘了......”

入秋,果实们都成熟了,小凉风都乍起了。往自己身上贴些秋膘,成了在“天时地利人和”不过的一件事。

秋天似乎给了人们大快朵颐的契机,减肥被暂时忘却——“无论如何,得先往自己腰间收获些肥肉”。

汪曾祺先生也在《贴秋膘》中坦言,“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

不过,秋天囤积脂肪,倒也不算我们为口腹之乐特意想出的借口。反倒算所有动物为过冬精打细算的生存本能。

冬季食物匮乏,严寒刺骨。想要捱过漫长凛冬,囤积食物和一身肥膘,是动物们未雨绸缪的生活哲学。

生活在食物充裕年代的新人类们,或许永远无法了解秋天囤积脂肪对远古先民生存和进化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每次秋风一起,我们“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的嘴馋时刻,可能就是过往数十万年时间,偶然闪现在我们身上的印记。

说起来,中国古代两个非常重要的秋季节日,一个秋分,一个秋社,都跟吃喝挂钩。

秋分主要是祭拜月亮。秋社的主要是祭祀掌管土地的社神。

秋分祭月要用“羊彘特”,也就是羊猪牛三牲。

而秋社祭祀社神,除了杀牛祭祀之外,还要大摆筵席,饮酒食肉,以报答神灵的庇护,庆祝丰收。可以理解为古代的“丰年祭”。

人们感恩丰收,进而享受丰收。所谓丰年祭,就是要在收获的季节大吃大喝,大摆筵席。

其实不仅在中国。古罗马人秋收季节也会吃吃喝喝。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农事诗》中提到,每年秋天,人们会祭祀西尔瓦努斯神。

西尔瓦努斯是罗马宗教中的森林原野之神,与牧神法乌努斯(Faunus)类似,负责看护林木、作物和牧群,并使其多产。

罗马人将他等同于希腊人的自然之神“潘”(pan)和高卢人的森林之神“苏克鲁斯”(Sucellos)。

在西尔瓦努斯节上,农人会用收获的葡萄、谷物和牛奶向神灵祭祀。接着,盛宴开席......

人类春耕夏作,而后秋天收获。不管是用新收获的粮食烤出第一条面包,还是蒸出第一个馒头。

无论在哪种文明,收获果实的秋天都有种欣喜与安心的快乐。就像闻到新米散发出植物的香甜,这快乐既简单又直白。

像酱肉店立秋小广告的吆喝。也像农民们一边劳作,一边想着:

“我的谷仓装满了粮食,今年收成不错!”

参考文献:

1、风物菌-《14亿中国人的丰收地图》

2、星球研究所-《来了!中国赏秋地图》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观复歪歪子

监制:观复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amachenga.com/bnmcdt/21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