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艺术,也是生活的缩影~

在颛桥,就有这样一位混搭“高手”

他是我国第一批研制

“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

但他也是海派剪纸的传承人

已经创作了上百个系列的剪纸作品

听着是不是很神奇?!

剪纸创新,呈现立体透视效果

杜伟秋是地地道道的颛桥人,而剪纸就是颛桥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杜伟秋就在自己周边长辈的影响下对剪纸有了深厚的兴趣。

走进杜伟秋家里,每一面墙上都挂着他自己创作和装裱好的剪纸作品,《周庄双桥》《颛桥老街》《金陵十二钗》……初看下墙上这些剪纸作品会像国画一样,细看又会感觉有一种立体透视的效果,而这恰是海派剪纸的特点之一。

杜伟秋从八岁起就自学绘画和篆刻,这些年来从未停止过创作,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也不断的在创新,至今他已经创作了上百个系列的剪纸作品,比较著名的就有江南水乡系列,仕女系列等。杜伟秋说,一般的这种大型系列作品都需要两至三天的时间来创作。

艰苦岁月,积累作品素材

令人惊讶的是,杜伟秋还是我国第一批研制“两弹一星”的科研人员,而这种将素描融入到剪纸的想法就是当时他在青海参与“两弹一星”科研工作时,一个来自济南美术学院的同事向他建议的。提及在青海的那段岁月,老人的话语不知不觉就多了起来。

杜伟秋回忆道,前往青海厂参与“两弹一星”科研人员们,在那个时候,白米饭都是吃不到的,肉那就更是奢望,吃的最多就是青稞还有苏联五十年代的那种黑面包,好一点的就是胡萝卜沾着盐吃,有时甚至会找些草原老鼠吃。住的地方也经常会有狼群出没,夜里的温度甚至能达到零下三四十度,但是没有任何人一个人会去抱怨。

“有句话说的好,苦不苦,比比长征二万五,再苦也没有长征的时候苦。我们怎么艰苦也都比不上长征时候的革命先辈苦。”杜伟秋说。

杜伟秋的荣誉证书和纪念勋章

由此,年,杜伟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之际,创作了反映军史党史的长征系列大型剪纸作品,飞夺泸定桥和爬雪山过草地这些画面,在他手下一一展现。他告诉记者,无论是长征还是“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正是因为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做到从无到有的突破。

铭记初心,永远跟党走

在杜伟秋家的桌子上,还有着很多党徽的剪纸作品,都是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完成的,当时杜伟秋收到颛桥镇华星小学的邀请前往学校向学生们讲述“两弹一星”的艰苦奋斗历程,期间,杜伟秋与学生们一起创作了这些党徽剪纸作品。

杜伟秋说:“党徽看似简单其实真正做起来不容易,作为一个老党员,制作党徽的剪纸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在建党周年之际,也是真的发自内心的为党的发展感到骄傲,看着这些年国家在导弹卫星的水平不断提高,由衷的感觉自豪和开心,每次回想起‘两弹一星’时艰苦的岁月,就想说一句,永远跟党走!”

记者:覃丛丛

作者:颛桥家园

原标题:《神奇!颛桥的海派剪纸传承人,竟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制!

永远跟党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amachenga.com/bnmcms/21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