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土到开花,八九(72天)就到家”、“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是说荞麦从种到收只有七八十天。热情好客的女主人介绍说,做荞面饸饹很简单,既不用手擀,也不用刀切,而是用专业的饸饹床子压制而成。荞麦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全身几乎都可入药。

记忆中,深秋的荞麦花是故乡一道极具魅力的风景线;而荞粉、面条等荞麦美食都曾是母亲的拿手厨艺,如今却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

“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二三月,霜打就归家。”这首关于荞麦的歌谣,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荞麦的特征特性。荞麦一般在夏季麦收后播种,霜冻前收割,是一种生长期较短的作物。下种三四天后,幼苗就会破土而出;过不了多久,就开始分蘖、长叶、开花。农谚有“荞三菜四麻一晌”之说,意思是荞麦播种后三天、白菜四天、麻子一晌午的工夫,就会出苗了。“出土到开花,八九(72天)就到家”、“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是说荞麦从种到收只有七八十天。

荞麦茎秆为绛紫色,叶为翠绿色;花有两色,一为雪白,一为粉红。白若玉兰,粉如桃花,红白相间,可以说是人间至美、生命奇观。秋高气爽,微风习习,田野里成片的荞麦花,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粉白,层层叠叠,绵延不断,如雪如霜,又如满天的繁星,耀眼夺目,蔚为壮观。那白色的花海中,却又洋溢着几分娇俏的淡粉色,闪烁着丝绸般的光泽,散发出芬芳扑鼻的花香,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艳丽的风景。置身其中,尽享诗情画意。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村麦》的诗:“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荞麦花的大美,不仅在其外在的华丽,更在于其蕴涵的内质。

荞麦花朵繁茂,开花期长,是我国三大蜜源作物之一。荞麦花蜜量大、品质好、营养高、耐贮存,是一种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花开之时,弥漫着一阵淡淡的幽香。此时,来自天南地北的放蜂人,会将排排蜂箱依次摆放在荞麦地畔,酿造着甜蜜的事业。小时候年幼无知,我曾在荞麦地里抓过蜜蜂,试图摘取它挂在小腿上的两瓣花粉,结果被蜇肿了脸,一时疼痛难忍,回到家难免母亲的一顿责怪。

荞麦籽粒成熟后,外表为黑色,形似三棱锥,内肉为乳白色。荞麦籽去皮后,可加工成荞麦米或荞麦面粉。荞麦米常用来做荞麦米饭和荞麦粥,荞麦面粉则可制作花样繁多的面食,如饸饹、面包、煎饼、搅团等。

荞麦适应性强,大江南北,丘陵平原,都可种植。尤其在陕北地区,更是受人喜爱,因此还衍生出歌唱荞麦的信天游:“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三十三颗荞麦九十九道棱,小妹妹就是哥哥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住在单位破旧的筒子楼里,邻居一家是陕北人。一次,受邀到他家吃荞面饸饹。热情好客的女主人介绍说,做荞面饸饹很简单,既不用手擀,也不用刀切,而是用专业的饸饹床子压制而成。用不了多大工夫,一碗饸饹面便端上了餐桌,再配上几勺卤汁汤头,以及葱花、椒油,成为色香味俱佳的特色美食,口感筋道,余味无穷。

由此,我想起了小时候吃过的荞麦食品,如荞粉、面条、漏鱼、发糕、煎饼等,都是母亲的拿手厨艺。她手擀的荞麦面条,像挂面一样又细又匀。将荞麦籽粒去壳磨成粉面,做成的凉粉和漏鱼,清爽透亮,口感光滑柔韧,是地道的特色小吃。每年春天,种过荞麦的田地里,还会长出次生的荞麦嫩苗,母亲将其摘回家做成凉拌菜,吃起来清爽可口。如今母亲走了,这些美味小吃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

荞麦全身是宝。荞麦花凋谢风干后,与落地的枯叶一道,可作为家畜的上等饲料。如遇到灾年,还可与玉米、青稞等粮食混合加工成充饥的炒面。荞麦皮有清热明目功效,是做枕芯的最好原料。李时珍的“药枕”,主要原料正是荞麦皮。荞麦秆既是牲畜的补充草料,还可以用作农户烧饭的燃料。荞麦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全身几乎都可入药。据《农政全书》和《本草纲目》记载,荞麦有降气宽肠、帮助消化的功用,能治疗痢疾、咳嗽、水肿、喘息、各种肿毒及烧伤、烫伤等疾病。

荞麦花开思故乡。游子的心,总会在某个时段,莫名地回想起故乡的山川风物来,或许这也是一种难解的灵魂之谜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如同普通的荞麦,既有花开时的喧嚣,更有叶落时的寂寥。岁月匆匆,大抵如此吧。(段金泉)

责任编辑:仵佳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amachenga.com/bnmcjd/21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