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脆弱的,疾病面前尤其如此。虽说不断进步的医学战胜了很多疾病,但如果治疗不及时,一颗小小的“石头”也可能致命。

一位35岁的青年男性,因上腹疼痛发病,短时间内体温高达39℃以上,3小时后发生休克,16小时后死亡。经医生检查发现,患者的致死元凶就是一颗“石头”。

这颗“石头”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又该怎样避免它的危害?

「本期专家」

1

胆结石

为何会在短时间内致命

节目现场,专家还原真实手术,打开“患者”右上腹,取出一个梨样形状的囊袋样结构——胆囊,并在其中找到了要命的“石头”——胆结石。

专家表示,案例中患者的胆结石是在胆囊中形成的,由于某种因素脱落到胆总管内,造成胆总管梗阻,胆道压力迅速升高,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

此时,一些细菌就可能进入胆道系统并释放毒素,诱发胆管炎,引起39℃以上高热。如果未能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栾医生曾经也救治过一个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抢救了三天三夜,但患者最终还是失去了生命。

胆囊炎发作时,胆囊会出现非正常情况下的收缩或痉挛,引起胆绞痛。此时胆道的压力是非常高的,一些小石头就可能通过胆囊管,脱落到胆总管中,引发急症。

2

生活中的胆结石陷阱

胆结石的重要成分是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与过量摄入油脂密切相关。胆汁在胆囊中进行储存和浓缩,用以消化脂肪。大量摄入脂肪时,胆固醇就会出现过饱和的情况,析出结晶,最终形成金黄色的胆囊结石。

生活中有哪些容易导致胆结石的陷阱呢?

1假素菜

01虎皮尖椒

我们都知道茄子吸油,但虎皮尖椒的用油量可能更超乎想象。节目组实验发现,一斤烧茄子的用油量需80ml,而烹饪一斤虎皮尖椒,用了92ml油。

可见,虎皮尖椒比烧茄子油更多。因为辣椒中的海绵体(辣椒筋)十分吸油,而做虎皮尖椒时,它们通常没有被去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用油量是每人每天25~30ml。而营养学上有个一口效应,每天多吃一口油,一年可能长胖两三斤,还可能增加胆结石风险。

02素鸡

素鸡是用豆制品做成的仿荤菜。豆制品被称为植物肉,它的一些营养素可与肉媲美,但如果烹饪不当,摄入的油脂可能比吃肉更高。一盘素鸡脂肪含量为31.25g,与两只大鸡腿脂肪含量相等。

而且植物油与动物油的热量是一样的,过量摄入都可能导致肥胖,增加胆结石风险。

2肉加膜

肉加膜是指将食材挂上淀粉糊炸制而成的食物,如:炸小黄鱼、炸茄盒等。淀粉非常吸油,容易大大增加含油量,诱发胆结石。油炸淀粉还会产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增加患癌风险。

不过淀粉的吸油量也有差别,在常见的玉米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豌豆淀粉中,豌豆淀粉的吸油量最少,玉米淀粉的吸油量最高。所以,在做这类食物时,选择豌豆淀粉相对更好。

3赛猪肉

有新闻曾经报道,一位老奶奶体内长出了巨大的胆囊结石。专家表示,这种结石的形成往往是炎症时间较长,胆囊失去了功能,结石反复再形成,最后充满整个胆囊。

这位老奶奶体内大结石的形成可能与她喜欢吃的枣夹核桃和红薯干有关。一斤瘦猪肉约千卡的能量;而一斤红薯干有千卡能量;一斤枣夹核桃约千卡能量,约等于三斤猪肉。不加节制地食用,容易热量超标。

红薯干和枣夹核桃还含有大量的糖分,它能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体内。如果脂肪囤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胆固醇、磷脂以及等值酸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胆固醇更容易析出,增加胆结石风险。

所以,吃干果也要注意适量,红枣每天吃3~5颗即可,坚果每天不超过一小把。

4两顿饭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没有吃早饭的习惯,但不吃早饭会增加患胆结石的几率。

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晚上十几小时的储存和浓缩之后,如果正常进食早餐,胆囊就会排出胆汁。如果没有进食早餐或早餐不规律,就增加了胆汁浓缩的时间,从而增加结石风险。

节目组的记者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没有吃过早餐了,空腹十几小时后在节目现场进行了胆囊B超检查。结果发现,记者的胆囊壁粗糙、胆囊缩紧,可能存在炎症,功能已经出现了问题,以后很可能出现结石。

早餐很重要,那怎样吃早餐能帮助我们预防胆结石呢?专家给出了一样健康食材——燕麦,尤其生燕麦更好。

燕麦中的β-葡聚糖能帮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美国研究显示,每天摄入3~4g的β-葡聚糖可使胆固醇下降8%。青稞、大麦等食物中也含有β-葡聚糖,但燕麦中含量更高,每g燕麦约含6~8gβ-葡聚糖。

黄金燕麦卷

食材:燕麦、鸡蛋、黄油、面粉、黑芝麻、白糖。

做法:

1.燕麦清水浸泡40分钟,滤水后上锅蒸20分钟;

2.另起一锅,温火将黄油化开备用;

3.碗中打入3个鸡蛋,放入白糖搅拌均匀,加入面粉继续搅拌至无颗粒状,再倒入黄油搅拌均匀,鸡蛋、黄油、面粉的比例为1.5:1:1;

4.撒入黑芝麻和蒸好的燕麦,搅拌均匀,入锅煎至两面金黄,趁热卷起,用刀切段即可。

3

致命率极高的“癌症王中王”

胆结石可能短时间内致命,也可能诱发致命率极高的“癌症王中王”——胆囊癌。

一位70岁的老年男性,20多年前患有胆结石,治疗后就放松了警惕,平时有腹痛的情况,也只是用药控制。没想到后来因上腹不适、烧心、腹胀、消瘦而入院检查,被确诊为胆囊癌晚期,同时肝脏多发转移,3个月后去世。

我们常说胰腺癌是“癌中之王”,五年生存期约7%~10%;而胆囊癌的情况更糟糕,五年生存率不到5%,堪称“癌症王中王”,它的发生与胆结石脱不了关系。

胆结石相关的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癌发生的最强危险因素,炎症反复发作,就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胆囊癌的早期症状与慢性胆囊炎非常类似,哪些蛛丝马迹可能预示胆囊炎,有较大的癌症风险?

1反酸烧心

胆囊炎症反应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胃食管反流、胃酸排出不畅、胃蠕动不佳,出现反酸烧心的症状。

2腹痛、右肩痛

慢性胆囊炎也可以急性发作,出现腹痛、右肩放射痛等症状。

3腹胀、打嗝

胆囊炎症可导致消化功能不佳,出现腹胀、不消化、嗳气、打嗝等症状。

胆囊的健康状况可用B超进行检查。正常情况下,胆囊粘膜是光滑的,厚度约在2mm以内;如果出现增厚、毛糙,说明存在慢性炎症;如果某个局部的增厚比其他增厚部位更明显,说明是不典型增生最严重的区域,需要警惕。

4

医疗新技术

单孔腹腔胆囊摘除

胆囊结石一方面会刺激胆囊不断发生炎症修复和不典型增生;另一方面,也容易堵住胆囊管的出口,使胆汁流出不畅,胆囊压力不正常,此时细菌就可能进入胆囊,刺激粘膜改变,造成慢性炎症。

胆囊里的单一结石,如果直径超过3cm,胆囊癌的发生风险增加30倍,是独立的手术摘除胆囊的指征。

与传统的胆囊摘除术相比,现在的手术创伤小得多,只需在腹部打3~4个孔,最大的孔直径约1cm,最小的约5mm,在腹腔镜下即可完整取出胆囊。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只需在肚脐处打一个2cm左右的孔,也可完成手术。

(我是大医生官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amachenga.com/bnmcdt/215560.html